|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标美力克肥业有限公司

原料和制剂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产品分类
  • 暂无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供应产品 » 救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救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产品: 浏览次数:5902救根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品牌: 其他
品牌: 其他
单价: 12.00元/瓶(罐)
最小起订量: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7 天内发货
  询价
详细信息
一.立枯病-介绍:
    立枯病又称死苗病,与猝倒病相似。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为世界性苗木病害,欧洲、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布,中国各地苗圃发生普遍而严重。寄主有黄瓜、水稻、棉花、西瓜、苹果、海棠、香椿、臭椿、桑、银杏、刺槐等,主要为害实生苗茎基部或幼根。寄主范围广,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
    二.立枯病-症状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幼苗出土患病后,早期白天萎蔫,茎基部变淡褐色,呈水渍状,夜间恢复。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实际病部已缢缩萎蔫死亡,但并不见倒。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具白色棉絮状或蛛丝状菌丝层,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
    三.立枯病-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初期为淡褐色,患病幼苗昼夜症状表现不同,后期为黑褐色。立枯病在高湿土壤条件下产生棉絮状菌丝。可腐生或寄生在(禾谷类、棉麻类、薯类、豆类、瓜果蔬菜类)根茎上,破坏维管束。由细菌侵染造成表皮腐烂,破坏维管皮层导致死苗。
    四.立枯病-发病规律与条件
    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颜色渐变为黑褐色。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中腐生2-3年。通过雨水、喷淋、带菌有机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温度19~42℃,适温24℃;适应pH3~9.5,最适pH6.8。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植株过密、发病重。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前作系蔬菜地发病重。凡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徒长等均易诱发本病。
    五.立枯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
    根据前茬区域病害症状,对表土活跃病原进行不间断检测,早期进行病原培养分析,制定目标施药方案。有效利用生物菌肥,转化菌群,变有害为有益,指导农户进行有效的早期防治。
    农业防治详细说明:
    ①选土:不要选用施用未腐熟肥料的营养土。
    ②浇水:阴湿多雨利于病菌入侵。浇水过多容易使土壤成为泥糊状、种芽不透气,待水充分渗下后才能播种。
    ③排水:地势较低处,妥善处理排水措施。
    ④选种:选用抗病好种。
    ⑤播种:主要苗间距,过密栽培,幼苗长大以后容易造成地面不通风,地面潮湿,再加上光照不足,如遇雨季,高温高湿,容易引起立枯病。
    2.农药防治:
    立枯病的防治不仅是幼苗发病后的防治,苗床消毒和农药拌种也是重要的一关。在幼苗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抑制病害的继续发生。
    农药防治详细说明:
    ①苗床消毒:杀菌剂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
    ②农药拌种:恶霉灵600-8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800-1000倍液
    ③药剂防治:发生立枯病病害后,①喷洒“救根”800-1000倍液,不仅能够土壤消毒,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3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②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1500-20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常见立枯病发病作物有:黄瓜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棉花立枯病,西瓜立枯病

询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