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山西特产吴阁老 沁州黄新小米 1.8kg充氮 月子米 宝宝 老人健康米

'沁州黄名扬四要素任孝忠沁州黄小米,产于晋东南沁县,因沁县古称沁州而得名。有关沁州黄小米的故事,我耳闻目睹不少,先讲两件

  • 产品单价: 380.00元/380.00元
  • 品牌名称:

  • 产地:

    河北 石家庄市

  • 产品类别:

    其他米面类

  • 有效期:

    长期有效

  •  
留言询价 加入收藏
该企业其他产品更多»
山西特产吴阁老 沁州黄新小米 1.8kg充氮 月子米 宝宝 老人健康米
¥380.00 394人浏览

山西特产吴阁老 沁州黄新小米

推荐
  • 产品详情
  • 网友评价

产品参数

起订: 1 380.00元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 所在地: 河北 石家庄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品牌:

详情介绍

'

沁州黄名扬四要素
任孝忠

沁州黄小米,产于晋东南沁县,因沁县古称沁州而得名。有关沁州黄小米的故事,我耳闻目睹不少,先讲两件亲身经历的故事吧,有一次,我在县城街头购物,遇见一个四川人找买沁州黄小米,说是临行前父亲嘱托,啥不买,也要买点沁州黄小米回去。我被这位孝子所感动。还有一次在省城,几个人聚在一起闲聊。一个河北人得知我是沁县人,十分惊讶的问:“听说你们那里的沁州黄小米从前是贡米,只有一亩大的一块地出产,还有一个排的警卫常年看守,是真的吗?”这一话题无需深究。重要的事这些事实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沁州黄小米早已是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了。那么,沁州黄为什么能名扬天下呢?

一、把握机遇,夺得荣誉。

机遇机会就是命运,物人同理,沁州黄能名扬天下,除具备别的因素外,把住了有利机遇,夺得了荣誉是其中重要一条。据记载,沁州黄小米在清光绪年间,参加了印度国际博览会获得了金奖。1915年又参加了旧金山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一周年万国博览会再次获得金奖;1986年全国赛米会在石家庄召开,48个谷子品种,沁州黄被评为一级优质米,荣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并被大会确定为“衡量全国各种小米优劣的标准”。时隔两年,1988年4月,全国赛米会在河南洛阳举行,沁州黄又被评为“一级优质米”,并获得金奖。后来,参加市、国家级展览会20余次,都获得了最高荣誉或认证。

二、名人效应,众人响应。

 名人分地位名人、特长名人。名人是在群众中产生出来的,名人的基础是群众,群众对名人的崇拜、羡慕、仰仗。名人的举动能在群众中产生号召力、示范力、影响力。称之为“名人效应”。沁州黄依托与历史名人、社会名人、现代名人发生的关系,写成文章,编成故事,记载传播。引发社会关注,抬高了名米的身价。下面是流传在社会上的名人与沁州黄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皇后产子,失血过多,神志不清,生命垂危。迷糊中,口喊要喝黄金汤,宫中派人四处寻找。碰巧在京城见有人家喝金黄喷香的沁州产糙谷米汤(沁州黄小米原名),便认定此汤就是黄金汤,于是大臣用金银换取了剩下的糙谷米,回宫熬汤给皇后喝。说来也怪,皇后连服数日,体质好转渐渐痊愈。自此作为贡品,年年上供朝廷,名震四方。
清康熙年间,沁州出了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姓吴名琠,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后世尊称“吴阁老”。吴琠在任时,将家乡特产糙谷米带进宫中,亲自煮粥让康熙品尝后,觉得绵软香甜可口,大加赞赏。随即传来墨宝,挥毫赐名为“沁州黄”。从此,糙谷米更名为沁州黄,名正言顺登上了大雅之堂。吴琠
逝世后,康熙皇帝于公元1706至1711年之间,借到山西五台山巡视之际,轻骑简从,私访沁州,查看沁州黄谷子生产情况。并对乡亲们说,你们多种点谷子吧,以后可以免缴税赋。当地农民扩大了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果然免缴了税赋,促进了沁州黄名米大生产大发展。
慈溪太后最爱喝八宝粥,粥中主要原料小米,指定的就是沁州黄。1903年,一位美国基督教的传教牧师到沁州传教,一住就达15年之久。牧师的儿子乔瑟夫是吃沁州黄小米长大的。1938年回国后,1988年乔瑟夫致信沁县人民政府:“我时时思慕着色香味美的沁州黄小米,有机会再到沁县领略一下沁州黄小米的美味。”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领导下,驻沁县小东岭、南底水,并在沁县南仁村设有200多名伤病员的后方医院。时任县长史怀璧,在薄一波、安子文的指示下,为八路军总部和后方医院送去了沁州黄小米,作为抗日将士的补品。建国后,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茄到北京中南海开会时,帮毛泽东购买了山西特产沁州黄。
1947年,国民党要员孔祥熙在逃往台湾前夕,特意吩咐阎锡山的私人保健医生孙东元买两石沁州黄小米带往台湾。阎锡山部下沁县人邱仰俊,曾将沁州黄小米敬献给蒋介石、阎锡山。
中国书协创始人之一的著名书画家陆石先生到沁县观光旅游,亲口品尝了沁州黄小米,感觉名不虚传,随即吟五言诗一首:“太行观燕舞,汾水听嘤声,梁买沁州黄,酒沽杏花村。”沁州黄小米与杏花村汾酒同是山西名优特产,一食一饮,写成诗文,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三、小米文化,民间佳话。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认识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特殊产物,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助推器”。在“实践”“认识”过程中,将二者统一起来,用“文”的形式化合为一体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沁州黄小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沁县境内有一座山叫檀山,属太行山系,海拔1221米,东西长35华里,与襄垣、武乡两县为邻,传说沁州黄小米就诞生在这里。檀山山岭起伏,千姿百态。山中心几平方公里内竟有大小九个山头,并各有其名。中间一个小山头,秀丽奇特,山顶平整,正中突起,像帽顶,似轿顶,取名为“凤凰台”。相传有凤来仪,百鸟朝凤,饿死在凤凰台四周,不知其数。至今鸟骨尚存,俯拾皆是。在檀山的山沟里,有一座供奉菩萨的寺院。院内有珠沙洞、滴谷洞。传说滴谷洞中因能从洞内的石缝中滴出谷粒在檀山的山坡上发展起来的。
在沁县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段顺口溜。“沁州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鸡蛋”、“瓜子”是物,“吴阁老”是人,“人”“物”共颂,似乎有点不协调?其实不然,在这里“吴阁老”是沁州黄小米的代名词。因为沁州黄名正言顺扬名天下,是与吴阁老在朝举荐分不开的,沁县人民念念不忘,以人代米,既顺口押韵,又诙谐幽默。
沁州黄小米文化在民间传承久远,深入人心。在沁县武乡一带,早餐熬米汤蒸或煮窝头吃早已成为习惯。有民谣“沁县武乡,煮疙瘩米汤”之说。现在虽然不食窝窝,改食白面馍馍了,但喝米汤的习惯依旧延续,老百姓坚持喝“黄金汤”,既养身体又解渴,免饮水,当茶喝。民间过去还有用沁州黄小米补养身体和防病治病的习俗,妇女坐月子要喝一个月米汤,婴儿奶水不足,将小米上锅炒熟,碾压成粉,适量加粮,用白开水冲调成糊状,代替奶粉喂食。幼童体质虚弱,用新土棉布缝成约二指宽、三寸长的米布袋,装入适量沁州黄小米,封口投入锅里煮熟捞出,倒入碗中当补品食用。成人若消化不良,食积水积,不思饮食,可在早餐空服“生饭米汤”治之。做法是当水快开时,将沁州黄小米下入锅中盖住,待水全开后,即可在滚沸处舀一碗带有生米味的汤喝下,连服三次见效。
谷为“五谷”之首,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含量高,呈碱性,滋阴,有一定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称:“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四、环境独特、米质优特。

沁州黄名米成名除具备上述三要素之外,还有一条是最根本的,那就是自身的品质绝对优良。该米与同类相比,是鹤立鸡群、独一无二的。其特色主要是颗粒微小,鲜黄泽润,有透明感。米液融汇,绵甜喷香,铸胃养阴。内涵营养成份超过普通小米。那么,沁县为什么能产出如此好的优质小米呢?答案是因为该县的环境独特,概括有如下几点:
1、人说山西有的是煤,缺的是水。沁县却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是水,缺的是煤。该县东有太行山,西有太岳山,夹在两座大山之间,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遍布,湖泊清澈,泉水涌现。素有:“八河环绕,五湖围城,千泉沁县,北方水城”之美誉。若在地平面挖井,几米深即可见水。水资源对作物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2、沁县是个“贫矿县”,境内没有矿产资源,连石头在山上都不多见,土质似红黄土壤相见,号称“一疙瘩黄土”之县。土壤能保持较长时间湿润,是谷物最喜欢的“半干不湿”土壤,含有植物大量所需营养成分,无污染,能够满足优质谷类生长吸收需要,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风水宝地。
3、沁县地理位置独特,地处北纬36度,东经112度。平均海拔千米以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谷物生长发育的有利条件。


——摘自2013年7月17日中共沁县县委机关报《沁州新闻》第552期(总第839期)


'

网友评价 0条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