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老子道德经|有声书 有声读物 电子书 u盘 TF卡任选 送读卡器

变看书为听书车上、路上、床上、坐着、走着、躺着......零碎时间 智慧充电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 产品单价: 面议
  • 品牌名称:

  • 产地:

    福建 厦门市

  • 产品类别:

    电子书

  • 有效期:

    长期有效

  •  
留言询价 加入收藏
该企业其他产品更多»
《慧语禅心》彩信手机报--企业内刊 会员杂志 电子报电子杂志
¥20.00 612人浏览

《慧语禅心》彩信手机报--企业

推荐
老子道德经|有声书 有声读物 电子书 u盘 TF卡任选 送读卡器
¥面议 718人浏览

老子道德经|有声书 有声读物

推荐
  • 产品详情
  • 网友评价

产品参数

起订: 1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 所在地: 福建 厦门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品牌:

详情介绍

变看书为听书

车上、路上、床上、坐着、走着、躺着......

零碎时间 智慧充电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先秦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要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要求所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本有声书精选专辑既有字正腔圆、音调柔美的《道德经》王弼本全文朗诵,又有著名的空海大师(惟传法师)的深入体悟和讲解——《老子道德经心声》。实乃自身修学、智慧充电的良师益友,也是馈赠亲友、领导、客户的文雅之礼!

 本专辑含:

  《道德经》王弼本全文朗读 老子道德经心声·空海(惟传法师)

-序 言-
本系列《老子道德经》课程内容,值得大家重新归零、重新认识。
老子是在历史上咸少为一般人所熟悉,也很少被正确理解的人物,导致他在人间所留下来的智慧、无尽宝藏,很少人能够真正的得到。这一套《老子道德经心声》课程,是2002年的1月到5月期间,在台北「中鼎菩提社」所讲述的。
《老子道德经》通常在一般大学、研究所的中文系、哲学系或是宗教系,才有开设这一门课程,由于其内容是相当高深,因此空海是以研究所课程水平在讲述,在课程中也配合「幻灯片」辅以解析,期以透过比较白话、易懂的语言,去理解老子所要告诉我们的「无上甚深微妙法」。
很多人错认为老子是在谈空说玄,是修道的人、是道家、是炼丹者…,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老子是「何许人也」,误认老子讲的是玄学、不切实际。事实上,这些批判都是很严重的误解、曲解。为什么会有这样呢?因为《老子道德经》的内文含有很深奥的义理,而且是在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亦即佛陀所谓的“涅盘智”,诠述什么是「无为法」?什么是「无为的世界」?什么是「法界」?什么是「空」?其差别只是在于老子与佛陀二人所使用的语言、名称不同,然而一般人就是无法理解老子所讲的。
今天空海有此殊胜机缘得以了解老子《道德经》的深义,体认到《道德经》是在人世间难能可贵的珍贵宝藏、高级智慧。如果我空海明确有此认知,却不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真的是觉得太可惜。当然。我也知道一旦讲述出来之后,很多人又会很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把老子是界定为外道,而不愿意归零、重新认识《道德经》。针对认知这方面的差距,我也是抱持着随缘的态度。对空海而言,于一切众生是无所求,我只是把所知道的世间珍贵智慧法宝,毫无保留的呈现与有缘人结缘。
对《老子道德经》的深义要有所真切理解,人生必须要经历过相当深的历练,该经内容都是在叙述人生相当高深的经验跟智慧,而且对于世间人、事、物的观察也需要很敏锐。但是此种敏锐与世间的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是了无相干的。设若以世间的世智辩聪、小聪明去观察,你会越觉得自己很厉害。假如开启了智慧眼,去看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活生生的佛(活)法、活生生的真理,你是越看、我慢越小,而且身、心会很柔软。
其实老子是在阐述佛法的精髓、核心,所介绍的就是「道」,我们要体道、悟道、行道,事实上是帮助我们去了悟「无上甚深微妙法」。空海所言是真、是假?也希望大家不要带着成见,好好重新归零、重新认识,鼓励大家去求真求证。
空海所了解的老子是没有任何名利心,而且也没有任何的虚伪。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所吐露出来的,字字是真言、句句是真理实相。当我反复再深入研读,感受到老子所展现的身心是非常柔软,没有任何的我慢、我是、我能。在这个世间,要展现「无我」,不是用嘴巴讲的,要真正做到「无我」的人,不多啦!像老子所展现的这般心境,也就只有释迦牟尼佛、耶稣可以与他比拟。
老子直接叙述宇宙的真理、实相,就是宣说「三法印」及「空」,尤其偏重在「无为法」,以及「涅盘智」方面的解析,如果大家能够深入而客观去了解,会发现他是更加以补充叙述佛陀所谓最深奥的「涅盘智」方面。老子对于「无为法」,以及超越所有二元对立的「涅盘智」,解析得非常清楚,只是他所谓这方面的智慧是超越一般世间人的思维范畴。
佛陀也希望众生「先知法住智」,先清楚了解「世间法」的真理实相、世俗谛,进而不断净化我们的身心、开启我们的智慧,然后即可体悟何谓「涅盘智」。由于老子所留下的《道德经》只有五千言,出招可是相当干净利落,所讲出的讲话就是如此简洁。事实上,老子所叙述的是偏重在「无为」与「涅盘智」,然而这方面是超乎一般世间人的思维范畴,虽然很多人钻研《老子道德经》,但是内文里面的真正精髓所在,一般人还是不容易深切体会。
以空海的经验而言,真正要体会《老子道德经》的深义,除了要有《阿含解脱道次第》的课程基础,另外,一定要去实修、实证。而且当你的闻、思、修、证越深入,人生的历练、体悟越深切,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子所展现出来的境界,就会越加震撼与钦服。老子是世间极少、极难得的“真人”,没有任何的虚伪、名利心,也没有任何「我慢」去伤害任何人,他所展现的就是「与『道』合一」、「无我、无私」的精神,就像「太阳」把智慧散发出来回馈世间,但是没有任何的抓取、任何的我慢。
老子是传授最高级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是最高级的「人生艺术」,我们要打开智慧眼,才能够看到《道德经》里面的精髓。仅有短短的五千言,字字是真理,句句是真话,没有一句赘言,真是世间很少有的「真人」。
空海所了解的世间「真人」之中,佛陀是其中之一。贪、瞋、痴、我慢全部止息的阿罗汉,也是「真人」。耶稣是真人,六祖、永嘉大师也都是世间极少有的真人。真正的「真人」,是内心所有贪、瞋、痴、我慢止息的人,没有我是、我能,展现出来的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他不会去伤害任何人,也不会去排斥任何人,有的就只是把真理实相讲出来,跟有缘人分享。
在此向大家简介《老子道德经》,如果你们觉得不错,很想进一步去了解,就欢迎大家把这一套VCD课程,好好多看几遍。对空海而言,无得亦无失,无所得、无所失,我只是把此真理实相、世间高级智能的无价珍宝呈现出来,跟有缘人一起结缘、分享,请大家有耐心多看几遍。
-导 读-
一般人对于「道」,都有太多的解释,包括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道」,跟老子所阐述的「道」,其实也都有很大的出入。我们平常说要修道、得道、证道,但是「道」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清楚明了「道」是什么,如何「得道」?怎么「修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很清楚知道“道”是什么?才能够正确的去修道、体道、悟道、而行道。
然而,佛陀、老子、耶稣三位,在解脱道上所诠述的角度,有何相异之处?举例而言,如果以修行迈向解脱自在的起点及终点来讲,佛陀是从「有为法」、「世间法」方面让大家了解,一步一脚印的协助大家,如何逐步深入、逐步上来。佛陀主张「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法住智」就是中、下方面的「有为法」、现象界的一切。当了悟、体证「三法印」之后,才能体证「涅盘」、「无为」、「空」。
老子呢?所诠述的角度是从上往下,着重在比较高、比较玄、比较上的「道体」方面,或许有人会认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两者好像不一样;「道」是「道」,我们修道人跟老子、佛陀所讲的,应该是不一样。
事实上是一样的,会认为有所差异是与人们的体悟、体证有关。包括佛陀、老子、耶稣他们所指向的目标也都是一样的,只是佛陀是引导大家从「有为法」,一步一脚印的逐步上来;而老子一开始就讲很高深的「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是,要如何才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呢?老子在这方面没有阐述得很清楚、很详细。真正要达到老子所谓「得道、悟道、行道」的境界,相当不容易啊!然而佛陀所宣说的,是要大家一步一脚印的这样上来,到后来就可以体证到「涅盘」、「无为」、「空的」世界。事实上,这些也都是老子所阐述「道」的世界。
然而,耶稣又是从哪个阶段开始讲起呢?是从中间开始讲。耶稣宣扬博爱,这是「道」的「用」,老子是诠述「道」的「体」,「体」是很玄、很妙的,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涅盘」、「无为」、「空」,甚深、极甚深,就是这个「体」。
耶稣是从中间阶段开始阐述的一个「用」,而佛陀是从基层阶段开始讲,从现象界的「相」诠述,让众生了悟现象界的实相-「无常」、「无我」,然后让众生有一个离系的力量,站在比较超越的高度空间来看,就能够体证「甚深极甚深」-涅盘、无为、空。
所以,其实他们三者都在诠述一体相同的理念,从「体」、「相」、「用」三方面都包含,只是有的「从头」、有的「从尾」、有的从「中间」开始。而我要从哪里开始讲起呢?因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包含黑跟白,所以我黑、白都一起讲。
以上是一个概略的论述。事实上,要讲述这些蕴含深刻智慧的论点,一定要来到超越宗教的立场,才能够看懂老子所阐述的深义。佛陀、老子、耶稣三者所讲述的论点内容,有何不同之处呢?其实他们所诠述的都是相同的,只是他们所运用的语言不同而已。
佛陀用「空」、「法界」的名称来形容,老子是用「道」的名称来形容,耶稣是用“上帝”的名称来形容。希望大家一开始就能够全部归零,把过去所听闻到的观念知见,全部统统放下。如果是以过去的知见来听闻此系列课程,你会听不懂得,也没办法接纳我们从超越宗教的立场所诠述的珍贵内容。
-老子与佛陀的诠述方式有何差异点-
「道」是什么?如果没有体证「道」,就没办法「得道」。我们说要「得道」,必须先清楚了解「道」是什么?我们这里所诠述的,不是从文字上、不是从宗派上,也不是从哲学、从思想上,而是从「实相」上面来论述。「实相」是没有任何宗派、宗教之分,「真理」也是没有宗派、宗教之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以超越宗教、宗派的立场来看。
佛陀把修行解脱的终极目标,以「空」跟「法界」形容,就如《心经》《金刚经》《永嘉大师证道歌》所阐述的境界即是。
老子是直接从「道」方面开始讲述,佛陀知道要如此直接契入是相当不容易。老、庄思想很早在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真正能够体证「道」-体道、悟道、行道而得道,依《解脱道》、老子所讲的「道」,去实修实证,到达解脱自在的人,不多啊!为什么?因为老子对这个成道的阶梯过程,没有很详细的阐述。《道德经》内文只有五千言而已,那时候老子就想说「时间差不多了!我没办法讲得很详细!」所以只有讲重点,其它的就看众生的根器、根性。
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余年,就是全部把这些次第步骤都宣说出来,而且又着重在前面的阶段。佛陀知道要一步一脚印逐步的走上来,到后来就能够「体道」了。所以,为什么《阿含经》在涅盘、无为、空方面讲述比较少?因为当你一步一脚印逐步上来,自然就能够到达、体证到。如果没有一步一脚印的修证上来,光是在那里「空啊!道啊!」讲了一大半辈子,还是不知道何谓「道」。
佛陀着重在「相」的诠述,老子着重在「体」的诠述,耶稣着重在「用」的诠述。「相」方面,佛陀归纳出「三法印」、「四圣谛」,还有三十七道品。要体悟「相」,然后到达涅盘界,必须有次第、步骤,三十七道品就是告诉众生如何逐步深入。
老子直接讲述「涅盘、无为、空」的「道」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正要读懂《道德经》的深意,是非常不容易。内文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看懂,但是却没办法真正体悟老子所讲的「道」,纵使是大学院校的国文系、哲学系教授,精于诠述老子的「道」,很会讲述、很会解析,还是无法真正了解、体悟老子所讲的「道」的深义。
也许有的人会很不服气,但是除非经过实修、实证,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的解脱者,才能真正了解老子所阐述的「道」,否则只是从文字、从思想、从哲学、从名相上面解析,还是无法真正体悟。
佛陀更是体悟到「涅盘、无为、空」是甚深极甚深,因此放在次第步骤的最后面再以解析。如果是根基、根性成熟的人,当然可以直接与之讲述甚深之妙法,但是针对一般人,还是协助自「有为法」逐步有次第的深入。
老子所讲述的「道」很深、很玄,他是直接契入「无为法」解析,而佛陀是以三十七道品的「有为法」,协助大家逐步深入,带领众生到达「无为」的世界-涅盘、无为、空,但是只有四果阿罗汉才能够体证到「涅盘、无为、空」。虽然老子与佛陀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述,但是他们所指引的目标方向却都是相同的。
-老子与耶稣的诠述方式有何差异点-
耶稣直接阐明大自然、「道」、宇宙所展现出来的「用」,着重在「博爱」方面的诠述。引领着众生慢慢体会大地、大自然,对我们无条件、无所求的承担与奉献。大地任我们踩踏,也养育着我们,都是展现「博爱」的精神。不管世间人如何的兴起争端、争执,不管阿富汗跟美国怎么对立,太阳都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不管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再怎么争吵,太阳也都是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
法界、大自然所展现的「用」-博爱,是如此无我、无私的普爱一切众生,这是诠述道的「用」,耶稣是着重在诠述「道」之「用」方面的解析,希望众生了解整个法界、大自然「博爱」的精神,体会到「道」、上帝的伟大,然后回归上帝、回归主怀。
老子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最后就是与道合一。佛陀更是希望大家自依止、法界依止,回到涅盘界-涅盘、无为、空,而解脱自在。
-老子、佛陀与耶稣-
因为他们三位是生长在不同的时空背景,虽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但是这三位都是善知识的代表,他们的手指都指向同一个月亮。如果从语言、文字上面区分、解析,就会认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耶稣是耶稣,他们是不同的。我是基督教的,你们是佛教的,我们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于是就不断的见诤或是排斥。这是因为众生没有深入体会到他们三位所指引的方向是相同的,就是「道」、解脱自在的涅盘界。
-前言-
空海讲述这一门《道德经》课程,是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体会老子所阐述的「道」,当你真正去认识这些「道」,进而体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得道」。得道,一定要先体会何谓「道」,如果没有正确清楚的了解,怎么修?!「道」不是以「有为法」修出来的,如果你对「道」的认知是错误的,用再多的「有为法」去修道,或是躲在深山里面修道,修到「金光闪闪」出来,仍然是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除非是一位真正彻悟、解脱自在的人,不然你的苦、你的不安还是存在。「道」是要透过你的体悟、认知,求真求证、了悟实相之后,进而「与道合一」,才叫做「得道」。孔子讲过「朝闻道,夕死可也」,是真正对「道」有相当的体会,知道「道」的珍贵。
我们一生一世所在追求的,最终都是为了要解脱自在,如果没有听闻过真正的「道」是什么,你的苦、你的不安,都还是存在。不管你在世间有多高的成就、多高的名利、多么有钱,或是官位有多大,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不管你多么有学问、得几个博士都一样,只要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苦、不安都还是存在的,设若现在法界因缘让你必须面临死亡、命终的时刻,也会死得很不安、很不甘心。
但是,如果你是「朝闻道」,真正了悟「道」是什么,就「夕死可也」。因为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能够「朝闻道,夕死可也」。
希望大家能够「归零」,我会尽量协助大家早日体道、悟道、行道、而得道,如果大家真的能够身心柔软,不带着过去的成见,重新求真求证,你随时都会有很大的震撼与体悟,也是佛陀所讲的「不待时节因缘」。
我在大专时期、民国66年(1977年)就急欲要了悟生死大事,不断的探讨生死之谜-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何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如果生死大事未了,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存在,当时在学校的课业方面都是应付应付,认为跟开智慧的关系不大,可以过得去就好了。因此一直不断阅读自己喜欢看的书,以增长智慧、开拓心胸、视野,另外也阅读有关禅宗、佛教方面的书籍,《圣经》也都有研阅,也接触过「一贯道」,包括《老子道德经》也都有在研究。
当时以为看懂了,还错认为老子所讲的不够理想、是不对的,佛教所讲的才是正确的,而且还会引用《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的角度诠释,认为《道德经》的内容不够理想…。直到民国76年(1987年)又再看一遍,仍然觉得佛教讲的比较高深、比较好,《道德经》的内容还是不够高深、不够理想。
到了民国88年(1999年)9月之后,因为一些因缘的转变,重新回过头来研读《阿含经》,又购买一些新的书籍来阅读。当时,认为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求证我所证悟的,为什么我的体会跟一般人所讲的不一样呢?包括以前我所听到的「道」、看到的「道」,怎么会有这么悬殊的差异呢?
当重头开始再看《老子道德经》,越看就越法喜,才真正体会到老子所讲的很深、很妙、很玄,从中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在这短短的五千言里面,因此对老子非常、非常的佩服。当然,对佛陀一样非常佩服,对耶稣也是一样佩服 。
在民国88年(1999年)8月以前,表面上感觉他们好像相同,但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在民国88年(1999年)9月有所体证之后,重新再来看就不一样了。因为那时候就是归零去求证,归零再重新去看老子怎么讲?佛陀怎么讲?耶稣怎么讲?结果发现太妙了!
中国的《老子道德经》,竟然蕴含这么好的智慧结晶,但是因为其经文内容很深、很玄,真正能够体证经文里面所讲的深义的人不多。再加上中国有道教、道家的法脉,事实上目前道家、道教所在修、所在用、所体会的,很少、很少是老子所讲的「道」。大家把老子变成是超级一个神,把老子想象是成就一个大仙,这些都不是老子所讲的体道、悟道、行道、得道的「道」。
让我们重新归零,来看看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

其他有声书及外壳(可按需定制)



 

网友评价 0条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