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运动休闲 » 正文

达赖拉嘛最新消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18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4923

称达赖是政客的人多过称他为“宗教导师”的人

达赖叛逃后,美国直到1979年才允许他第一次访美,上世纪80年代也很少让达赖来访。但从1990年开始,达赖平均每年访美两次以上。截至2007年,达赖共去美国35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胡仕胜说,通过这些窜访,达赖在世界上赢得了一些支持,但西方社会是非常现实的,达赖始终不过是他们用来要挟中国的一张牌。这从美国几番对达赖从重用变弃用就可以看出来。

早在1949年春天,美国驻印大使洛伊·亨德森就建议,“如果毛泽东的军队在中国取胜,美国就应准备把西藏看成一个独立国家”。美国国务院东亚事务办公室也得出结论称,“如果共产党控制中国,那么西藏就将是亚洲大陆仅存的几个非共产主义堡垒,因此在意识形态及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当上世纪70年代美国需要和中国搞好关系时,就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夕放弃了对西藏叛乱力量的武器和资金援助。

德国外交部的资料显示,德国是达赖窜访次数最多的欧洲国家,也是除美国外窜访次数第二多的国家。达赖第一次窜访德国是1973年,也是第一次前往欧洲,但并没有引起德国人的注意。德国媒体当时称他是一个“我行我素的政治家”。2007年,达赖窜访德国的频率达到高潮,先后3次访德。德国总理默克尔还在总理府会见了达赖,此举被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称为是默克尔的“橱窗政策”表现。

其实,不只是西方政客,很多普通西方人也只是把达赖看作工具。2007年春天,接受过达赖“摸顶赐福”的瑞典人约翰·格里奇曾希望邀请达赖到北欧参加一个经济论坛,他的目的很明确:达赖的出席可以扩大其公司的影响,达赖的赐福能给他带来“财运”。可当《环球时报》记者向他半开玩笑地问:“为什么不请教皇?”格里奇认真地回答说:“请教皇来会使一些人担心公司有宗教色彩,但请达赖喇嘛却不会,人们只会认为我的公司有实力,有政治背景。”看来,在格里奇眼里,达赖喇嘛只不过是其出名、求财的工具罢了,完全与信仰无关。

去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一名叫索尔海姆的挪威人在北极举起了代表“藏独”的“雪山狮/子旗”,宣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在西藏及全球各地的藏族人”,同时呼吁“挪威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不必在意失去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要支持西藏人的独立斗争”。索尔海姆的话可谓“慷慨激昂”,但事后挪威媒体了解到,此人是一家极地探险公司的老板,当有记者因为他那番支持“藏独”的讲话而采访他时,他总是反复强调自己公司的名称和业务。而且,他那次到北极不是特意为了去“举旗”,而是陪客户去探险的。

“达赖不是一个纯粹的宗教领袖,他的主张和所作所为严重超出了宗教领域,而那些吹捧、追随达赖的西方人,也算不上是他的信徒。”中国的西藏问题专家徐明旭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徐明旭认为,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宪法”规定达赖是“国家首脑”,“这就说明它是政教合一的体制。达赖不仅是政治领袖,而且是中世纪最黑暗的政教合一体制的政治领袖”。他说,从达赖的言行也能看出他的政客身份。达赖曾表示,要在西藏建立“大西藏和平区”,其核心要求就是中国政府从西藏撤军,“一个宗教领袖居然提出西藏独立的政治要求,这就说明他从事的不是什么宗教活动,而是分裂中国的政治活动”。在徐明旭看来,在主要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甚至是在信仰佛教的亚洲国家,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并不大;因此很多西方人根本不知道藏传佛教是什么,他们支持达赖,表面上是同情弱者,但实际上不是被达赖蒙蔽,就是利用达赖来分裂中国。

德国东亚太平洋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胡尔曼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达赖曾经被西方人视为“和平的象征”,但现在西方称他为政客的人已经多过称他为“宗教导师”的人了。


相关阅读:

解析达赖窜访及宣传策略

达赖的窜访,又一次受到了冷落。

9月8日,十四世达赖喇嘛抵达拉脱维亚首都,开始了他在中北欧地区的又一轮“访问”。而在这之前,该国总统已明确表示不会见这位“不速之客”,个别躁动的议员申请与达赖会面的请求也被驳回。

达赖是位“旅行家”,引用达赖集团自己媒体的描述,他“一多半以上时间在世界各地,小部分时间在达兰萨拉”。然而,虽然他热衷此道,但很多国家却“蓬门不愿为君开”。

精神领袖,还是金牌销售?

自上世纪60年代达赖第一次赴印度以来,50多年间,达赖喇嘛游走世界很多国家,78岁高龄仍不辍兜售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精神领袖”相比,他似乎更适合“金牌销售”这个名号。

说他“金牌”不是没有原因的,不可否认的是,达赖以及他的团队在迎合西方政界现实需求,以及西方民众的心理需求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纵观他几十年来的窜访生涯,不难看出一些趋势。

策略一:瞄准工业富国

工业化民主富国是达赖最热衷的地方。据媒体2009年统计,达赖去的国家欧美居多。其中欧洲国家30个,北美9个,南美6个,亚洲13个,非洲3个,大洋洲则去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最发达国家。非洲,这片世界上最不发达、最需要“恩慈”的大陆却不为这位宗教领袖所青睐,除经济发达的南非造访过4次外,另两个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和加蓬只各去过一次。原因很简单,达赖出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化缘”,到西方补充“给养”,维持“藏独”体系运转对他来说才是根本。以最近达赖出访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例,就有当地民众抱怨,本来想参加达赖的演讲会,但因为“门票价格太高”而放弃,毕竟1000多美元的价格,不是达赖号称最关心的普通民众都能承担地起的。

策略二:敏感时期博关注

达赖还喜欢在敏感时期出访,通常是要与西方的反华需求相结合。1987年西藏发生骚乱,达赖立即在美发表演讲;汶川地震,日本海啸,钓鱼岛问题白热化等时间节点,都可以看到达赖的活动身影。汶川地震期间,在接受英国记者提问时,这位标榜慈悲的喇嘛表示,“同情很自然,但西藏问题更重大”。笔者更愿意称达赖喇嘛为“弄潮儿”,专喜好在风口浪尖上活动,这种特质我们常常称之为“明星综合征”。

不仅在出访目的地、出访时机上有全盘考虑,达赖对出访的内容和活动都有精心设计。

策略三:“重复就是力量”

秉承“重复就是力量”的想法,达赖在各个地方的演讲、对话等都是那几个话题:先讲和平,宽容等宗教精神,接着讲到非暴力理念,人权,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等等,最后无一例外引导至中国政府如何在西藏“文化灭绝”,“破坏环境”。他思路明晰,语言柔和,喜欢开玩笑,动作随意,喜欢用“播种怜悯之种”,“寻找幸福”等题目,“普世价值”中种种美好的词汇都被他所用,形成极具迷幻效应的“真善美光圈”,渲染得他那点名为“中间路线”,实则是“藏独”的思想,似乎也不那么无理了。

策略四:“思同思,话通话”

达赖窜访时的宣传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思同思,话通话”,完全用西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沟通。西方的思维相较东方的委婉,更加直白简单,“二元价值观”使得他们一旦相信了达赖营造出的形象,也就意味着对中国产生了负面想法,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同时发生的。撇去“西藏问题”的复杂性不谈,西方人本身就存在的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也决定了他们潜意识里更愿意去相信达赖。

相较于东方的集体主义观念,西方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达赖这样一位拥有宗教光环,“为了争取自由出走他国”的悲观主义“英雄形象”,与西方很多名人交好的“魅力老人”,兼备了众多外在的吸引力:慈悲的弱者,乐观的智者。这种“形象营销”是达赖及他的团队,精心打造的结果。而这是一种被“塑化”的形象——单薄而片面。很多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他曾是西藏农奴的最大奴隶主,忘记了他作为宗教人士谋求政治企图的作为,忘记了他的出逃事实上是对祖国的背叛和对诚信的放弃。

“你的笑容迷人,你的行动害人”

所幸,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健忘”。

俄罗斯总统官普京曾表示,达赖喇嘛在世界上的定位不是一个宗教人士,而是一个政治活动人士。

德国《明星》周刊驻华记者阿德里安·盖格斯告诉大家,达赖喇嘛并非西方人想象中的“无辜天使,而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

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达赖是“穿着意大利GUCCI皮鞋在全世界周游的政治喇嘛”,更有发言权的华人在面对西方媒体的围追堵截和一边倒时,只能用这样一种行为向世界传达他们的心声:在达赖窜访至某国时,当地的华人华侨雇了一架小飞机,在达赖演讲的会场上空盘旋。飞机上拖着一幅条幅,上面写着“达赖你的笑容迷人,你的行动害人”。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达赖拉嘛最新消息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资讯新闻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hsbos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