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学堂 » 人力资源 » 正文

大师经济学 从古至今的刚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8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225
核心提示:先说说古代的“大师”。北宋王朝崇道教,到了宋徽宗时登峰造极,自封为道教教主,他以考试成绩授道士以道官,相当于朝廷的五品至

先说说古代的“大师”。

北宋王朝崇道教,到了宋徽宗时登峰造极,自封为道教教主,他以考试成绩授道士以道官,相当于朝廷的五品至九品。金人兵临城下,深受宠信的道士郭京称能以六甲神兵术退敌,结果徽宗身着道服做了俘虏。

明太祖朱元璋虽做过和尚,但起兵时多得名道士之助,他自己信仰道教,之后明代诸帝也都热衷方书丹药,扶乩降神。明世宗在位,后宫嫔妃皆羽衣黄冠诵法念咒。不过腐化纵 欲之风也影响了“大师”,如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与土豪恶霸无异。

举道教的例子,原因之一是道教注重现实世界中的修炼,多有术士以神仙巫鬼或黄老之术惑人。我没见过最近很火的王林,从公开材料看,似是郭京、张元吉之流。一个常见逻辑推断是,官员和企业家对大师格外偏好,是因为他们缺乏信仰,没有“荣神誉人”的西方商业精神,空虚而孤独,安全感又薄弱。这当然有道理,然则实际上,希望从神秘中寻求超越世俗生活张力的愿望,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为何大师变“大”,又往往以权力和资本为沃土?因为需求来自双向,即使对真正的修行者而言,也要“法、财、侣、地”的保证。所谓无财不养道,历史上士大夫阶层与大商巨贾,都对宗教支持甚多。即使今日,各大宫观寺庙的住持身边,也都会围绕着一群官员和企业家。

鲁迅在《准风月谈》中曾写到:“耶稣教传入中国,教徒自以为信教,而教外的小百姓却叫他们‘吃教’的,这两个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大师”将自己神化,而崇拜者则将“大师”视为神力的世俗化身,彼此都在互相“吃”。官员和商人能对“大师”提供更多的帮助,也渴望“大师”作为神秘力量的中介能带来权力或财富的回馈,只要这种功利性需求与心灵需求纠缠在一起,“大师”之后,必有“大师”层出不穷,这是刚需,自古亦然。

欺世盗名、枉道从权的“大师”比比皆是,可若一刀切,认为大师都是骗子就失之偏颇。吸取道家智慧而成为医学、农学、哲学、军事、政治和文学方面的大师,历史上如恒沙之数,出家人也常有教化人心的德行,“问苍生”与“问鬼神”并非必然对立。如李约瑟博士所言:科学、宗教、历史、哲学与艺术创造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五种经验形式,如果谁对这个或那个方面缺乏见识,他就不能算作是一个完美的人。

正邪掺杂,容易成为人探索未知领域时的衍生品,很难说所有登过“大师”家门的,就必然也要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强列出“企业家+官员+大师=造神”的公式,也是一种异化。我熟识的很多企业家,对于探寻生命之谜和心灵之谜都有旺盛好奇心,他们的兴趣,介于哲学与宗教的分界点。只要没有刻意去做吹鼓手,或者成为“大师关系网”中的一环,就不必惶惶然如犯大错。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大师经济学 从古至今的刚需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资讯新闻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hsbos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